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2)
鄧小平在提出對外開放的思想時,除了歷史經驗和外部條件的考慮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依據,便是中國的國情。他多次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窮國,我們提出建設現代化的時候,必須看到這兩個基本特點。這兩個特點造成了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資金匱乏、技術水平低、經營管理落后、地區(qū)間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況。從這些實際出發(fā),他認為完全依靠外國資金建設我們國家是不可能的,必須立足于國內,立足于自力更生這個原則,不能完全按照別的國家的模式來建設中國。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僅僅是中國自己關起門來建設是不行的,必須充分吸收外國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外國的資金、外國的技術,來加速我們的發(fā)展。所以,鄧小平反復強調,要發(fā)展科學技術、要進行現代化建設,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為我們設計現代化道路時,提出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步驟和發(fā)展目標,要在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中等水平的發(fā)達國家。這個宏偉的目標,是多少年來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是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要實現這個雄心壯志,“講大話、講空話,都不行,要有一系列對內對外的正確方針和政策”。對內,鄧小平提出改革是我國的第二次革命,要通過改革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對外,鄧小平強調要爭取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堅持開放政策,這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
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在自我封閉的狀況下步入現代化行列的。鄧小平不僅深刻總結了我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而且注重觀察并提出要借鑒世界上經濟發(fā)展較快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教訓。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胡薩克時指出:中國“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面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比毡镜慕洕l(fā)展及其在世界發(fā)展格局中的地位的提高,對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不無啟示。
鄧小平在思考和設計我國的現代化問題時,并沒有將其單純地看做經濟問題,同時也將其看做政治問題。所以,對外開放思想也是與整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他也曾對中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有過許多論述。隨著“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藍圖的設計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逐步成為一個科學的概念、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和堅定不移地基本國策。1985年4月,他在會見坦桑尼亞副總統(tǒng)姆維尼時說:“目標確定了,從何處著手呢?就要尊重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
如同鄧小平常講的改革是中國的出路一樣,他常講的另一句話是:開放政策是中國的希望。他把對外開放政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聯系起來,說:“沒有對外開放這一著,翻兩番困難,翻兩番之后再前進更困難!睔v史經驗和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不堅持改革,不堅持對外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國的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20年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發(fā)展超過了國內生產增長的速度。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經濟貿易往來持續(xù)擴大,技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加深。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已由1980年的381.4億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1.6億美元。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興辦了大批“三資”企業(yè),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使一大批企業(yè)得到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這些事實告訴人們,對外開放為提前實現第一步戰(zhàn)略目標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并為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現代化要求的明智之舉、務實之舉,是實現中華民族雄心壯志的必要條件。(高屹)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