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爾濱448名事業(yè)編環(huán)衛(wèi)工正式上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報名。其中22個研究生落選,主要因?qū)Νh(huán)衛(wèi)工作認識不夠。落選者之一的王洋稱熱衷體制內(nèi)身份不僅為穩(wěn)定,落戶到城市會帶來就業(yè)、教育等優(yōu)勢,“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里!保ā度A商晨報》1月14日)
有一首歌唱到,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才足夠表白。王洋“死也要死在編制里”的“表白”,確實是夠淋漓盡致、夠痛快的。我覺得沒必要指責,這種就業(yè)觀,與其說偏激,不如說是很現(xiàn)實。畢竟,有編制的好處,人人都能感同身受。如同王洋自己所說,沒有編制就沒有戶口,戶口的差異帶來的是諸如就業(yè)、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會保障的不同。而有了編制,就意味著有了戶口,有了福利,有了社會保障。
編制是保障,更是“屏障”。一個小小的編制,像一道無形的屏障無法跨越,將人與人分為三六九等,制造了不公,隔離了正義。比如,前不久舍身救人被譽為“最美女教師”的張麗莉,當了五年多的老師了,卻一直是一個沒有“編制”的臨時工。沒有保險,沒有三金,千元月薪,寒酸之極。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像張麗莉老師這樣的精英,因為編制而英雄氣短呢?
編制是“愛”,但更是“恨”。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既然編制的墻里這么好,這么有吸引力,那必定意味著編制的墻外是另一面。得到編制的人,會愛。得不到編制的人,就會羨慕、嫉妒,最后由愛轉(zhuǎn)為恨,化為社會斷裂。按照阿馬蒂亞·森在《身份與暴力》一書中的觀點,如果那些沒有編制的群體收入低,沒有保障,就會越來越孤立,越來越被忽略,他們就會恨,他們身上的暴力因此就容易一觸即發(fā)!熬幹啤本拖袷且坏罒o形的溝壑,讓社會階層越來越固化,讓階層對立越來越尖銳,讓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財富的占有越來越不平衡,讓社會階層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因為“編制”的存在變得如此之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為“編制”的存在而變得步履維艱。
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應(yīng)該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上升的階梯不是一處,而是比比皆是。社會成員的競爭機會也是公平的,上升的渠道應(yīng)該是多元的!熬退闶撬,我也要死在編制里”,這種讓公民只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就業(yè)環(huán)境,顯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這與公民的個人就業(yè)觀沒多大關(guān)系,是這個現(xiàn)實的社會,是制度的弊病,讓年輕人不得不做出“死也要死在編制里”這樣決絕的選擇。
編制,就像一堵墻,一道屏障,人為地割裂著現(xiàn)代社會,而且越來越與開放的社會和市場經(jīng)濟不合拍。這些年,公共管理部門也一直在推進編制體制改革,但無論是事業(yè)編制,還是行政編制,都陷進了越改越多的困境;而編制所蘊含的附加值也不減反增。推掉包括編制、戶籍等在內(nèi)的隔墻,剝離隱藏在這些墻上的附加值,公民才會有自由的選擇和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