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年初,或傳統(tǒng)重要節(jié)日,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單位、領導干部,總會帶上一些慰問金、慰問品啥的,來到基層群眾、困難百姓家中,登門慰問,開展“送溫暖”活動,這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題中之意,是“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情中之理。但是,我們的一些地方,個別領導干部,在“送溫暖”的問題上,卻過分地強調(diào)了形式,記者不到不出發(fā)、道路不好走不前去、準備不充分不動車,看似給基層群眾送溫暖,但是光從浩浩蕩蕩的架勢和過程中,總給人一種“秀溫暖”的感覺。
看望群眾,慰問群眾,關心群眾,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帶領群眾艱苦奮斗,共克時艱,創(chuàng)造新生活,建設新家園,是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但是,有些黨員干部,卻將這一再應該不過、再平常不得的事情,當作是一種“恩賜”,甚至作為自己的一種追加之責。因此,他們常常很在乎形式,很在意過程。于是,慰問之前,必須有專人提前做好各項準備,比如,慰問對象的選擇,必須是道路比較好走的,而且又要會說“共產(chǎn)黨好”、“感謝政府”之類感謝之話的“活套人”;再比如,在行動和出發(fā)前,必須報社、電臺、電視臺、網(wǎng)站等各路媒體記者齊上陣,少一家都不行,遲到一個都得挨批,記者不到不出發(fā),鏡頭不開不講話;又比如,所到之處,對群眾可以不噓寒問暖,但是“官樣”講話不能沒有,并要提前備好講話稿,預先調(diào)試好話筒,而且還要層層陪同、對等接待,否則就滿肚子不高興……如此等等,凡此種種,領導干部下基層變成了“瞎折騰”,送溫暖變成了“秀溫暖”,而吹吹打打地“一陣風”過后,困難群眾的問題,依然還是問題;困難群眾的痛苦,仍舊還是痛苦?此平o群眾送去了溫暖,但卻給百姓留下了罵名。
企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要搞好成本核算。同樣,黨和政府執(zhí)政為民,也要做好行政成本的計算。但是,在某些黨員領導干部的心中,成本核算的天平和杠桿嚴重發(fā)生了傾斜,一切服從、服務于自己的“面子”,而全然不顧百姓的“里子”,只要能給自己臉上貼金,即便花再多的錢、費再大的事,也要去做,也想去行;相反,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帶來光彩的事情,則是能省就省、能少就少、能減就減。正因為如此,一些領導干部在“送溫暖”這樣的德政之事、惠民之情上,不在乎給百姓送去了什么,而在意替自己增光了多少。于是,哪怕是花了上萬元的“陪同費”也要去做那可能只給百姓送去一袋米、一瓶油這樣完全本末倒置的蠢事、丑事。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暖人心者,莫大于愛。對于那些跟著記者、帶著陪同、搞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下基層者、送溫暖者,由于他們沒有真正帶著真情,沒有全部帶著真愛,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就不可能感人、不可能暖心,而只會騙人、氣人、惱人、煩人,讓人涼心、傷心、痛心、惡心。其實,他們在“作秀”、“擺顯”的同時,也是在作踐自己、糟蹋自己,因為表面上的風光,根本換不來內(nèi)心的敞亮。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折騰人、害死人。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求各級各地必須堅持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務實親民,反對務虛擾民。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更是對勤儉節(jié)約、務實為民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各級各地黨委政府也紛紛出臺了相關落實意見。但愿轉(zhuǎn)作風親民眾不只是落實在文字上、口頭中,而必須落實在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行動中。我們真誠希望看到基層能夠出現(xiàn)更多不跟記者、不事張揚但卻傳遞新風、傳承正氣、傳播正能量的領導送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