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后期,東亞發(fā)生了日后影響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兩大社會變革運動,即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這兩大運動起源于幾乎一樣的歷史背景,方法和路徑也幾乎相同,但結果正好相反,洋務運動失敗了,明治維新成功了。于是,有了后來發(fā)生的甲午戰(zhàn)爭、九一八事變、中國八年浴血抗日戰(zhàn)爭。其深遠歷史影響,至今仍在諸如釣魚島問題上顯現(xiàn)出來。
這一直接關乎國運民生的案例,凸顯了端正學習目的的重要性。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本質上都是舉國規(guī)模的學習和引進,但中日兩國當政者推動這兩個運動的目的不同:中國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借夷之力平國內,最終鞏固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日本卻是“脫亞入歐”、全盤“西化”,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推進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全面近代化。學習目的的這種不同,決定了學習內容的差異,洋務運動僅僅專注于外國先進的實業(yè)制度和技術,不敢越文化和政治的雷池一步;最終,洋務運動的經(jīng)濟變革遭遇傳統(tǒng)文化政治的阻礙而流產(chǎn)。洋務運動目的的根本缺陷,必然造成學習失敗;學習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歷史苦難。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學習目的的正確與否,決定學習是否有成效和成效之大小。
如果學習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一定不會有求知若渴的內在需求,一定不會有專心用心的精神狀態(tài),一定不會有合理嚴密的學習安排,一定不會有持之以恒的學習進程。結果可想而知。但現(xiàn)在恰恰有不少人陷入這種“被學習”狀態(tài),本意是不想學習,因而其行為帶有欺騙性,浪費了寶貴的學習資源,不知不覺當中也坑害了自己。
如果學習是為了趕時髦,一定不會有學以致用的明確用意,一定不會有懸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定不會有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一定不會有長期積累的學習打算。結果必然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目前確實有一些人把工作急需的知識學習放在一邊不顧,熱衷于感覺來得快、能上口、顯水平的“國學”學習,其目的不是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而是顯擺自己。學習是一件必須以科學精神才能做好的事情,“偽學習”必然也會貽誤進步。
如果學習是為了追求文憑,一定不會有學以資政的指導思想,一定不會有學而后知不足的好學精神,一定不會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一定不會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學業(yè)進步。不幸的是,當前一些干部在職攻研讀博,蔚然成風,眼睛里是高學歷,心目中是名與利。給學習附加上明顯的功利性,學習變得沉重,個人變得膚淺。功利性學習所得終是有限。
求學必須始于誠心,弘揚優(yōu)良學風從端正學習目的做起。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變革、轉型、變化的時代,正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而工作,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挑戰(zhàn)重重。我們要得心應手地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取得新進步,靠得住的只有一條,就是使我們的主觀世界,包括我們的學養(yǎng)、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心理狀態(tài)、精神境界不斷適應客觀世界的新變化。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我們自己,不摻假的誠實學習是我們的不二選擇。
不摻假的誠實學習,來自于對自身使命和工作職責的深刻認知和高度自覺。這就是我們所要確立的學習目的。說到底,端正學習目的是一個理想宗旨和黨性的問題,牢牢建樹共產(chǎn)黨人應有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規(guī)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