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一票否決制”這一考核利器,似乎越來越像一個萬能魔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了。各地頻現(xiàn)的“煙酒銷售指標”、“精神病指標”等“雷人指標”背后或都有“一票否決”的身影。迫于這種考核壓力,一些本就設置不合理的荒誕指標,還被層層分解攤派,強加到基層一線工作人員身上。各種鬧劇甚至悲劇,也就在這個分攤執(zhí)行過程中,緩慢或快速地醞釀發(fā)酵了。
梳理發(fā)現(xiàn),各地普遍在中央要求的計生、綜治、減輕農民負擔、環(huán)保、食品安全等事項的基礎上,追加了安全生產、信訪、招商引資等指標的一票否決。就以信訪為例,政策本意是讓基層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但懾于“一票否決”的威力,基層往往會在實際工作中“寧枉勿縱”,激發(fā)新的社會矛盾。因“一票否決”而弄虛作假的情況,則更普遍。當“一票否決”的考核項目過多,基層為了應付上級的考核,層層謊報,注水作假,也就司空見慣。
“一票否決”旨在通過提高某項工作在考核評判體系中的權重,來凸顯其在某階段的重要性,這本無可非議。當然,前提是“對于否決內容、不予否決情形等,做出詳細規(guī)定”。但當一線公職人員,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職工作上,而是奔命于十來項“一票否決”考核指標,“一票否決制”顯然就走了樣。
不少地方之所以出現(xiàn)基層頂著十幾個“一票否決”項目工作,忙得不亦樂乎,甚至是造假造得不亦樂乎,癥結就在于,不少地方的規(guī)定,只是根據(jù)當?shù)啬承┬姓䲡h的決定,甚至是某個領導的講話,就拍腦袋定下的,既無配套細則,又無后續(xù)跟進。而更大問題則在于,“一票否決”基本上都只是對上負責,基層所有精力都忙于“欺上”,而對此心知肚明的公眾,卻也只能干瞪眼。
如在老百姓關心的環(huán)保問題上,哪怕霧霾遮天蔽日,你仍難看到真正有力的環(huán)保問責。而環(huán)保多年來卻也煞有介事躺在一票否決的考核表上。這只因百分制的官員考核表中,環(huán)保只占5分,這5分在官員那無關痛癢。于是,缺少話語權和議價權的公眾,只能眼瞅著他們最關心的“一票否決”陷入滾滾灰霾中,成為擺設;而那些或是形式主義的或是GDP至上的“一票否決”,則是所有官員拼命爭取的進身之階。那么,誰來擦拭一下落在真正民意“一票否決”上的那層厚厚的塵霾?(相關報道見11月4日《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