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順
近些年,“一票否決”已成干部考核制度中的常用詞匯。從貫徹計生政策、提升社會綜治水平,到信訪維穩(wěn)、節(jié)能減排,“一票否決”制度讓不少政府工作在齊抓共管中完成,但也讓官員尤其是基層干部為應付考核疲于奔命。這種突出政府部門在特定時期工作重心的做法,曾經在一段時間成為黨政部門工作的有力推手,如今卻因指標泛化而備受爭議。
追根溯源,領導干部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始于1982年的湖南常德。當年,常德率先將計劃生育政策貫徹情況列入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不達標就不能評先評優(yōu),收到良好成效。干部考核的“常德經驗”,很快被作為典型推廣到全國。在中央層面,從1991年到2012年,先后曾就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農民減負、環(huán)境保護、食品安全監(jiān)管等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明確領導干部的治理責任,曾是完善干部考核制度的重大進步。但是,在一些地方干部績效考核中,“一票否決”制度逐漸出現(xiàn)被濫用的情況;鶎痈刹考纫苤朴谥醒雽Φ胤秸褂玫闹笜耍忠櫦吧霞壍胤秸畬ο录壍胤秸褂玫闹笜,甚至領導講話也能成為“一票否決”的依據(jù)。江西省紀委調研法規(guī)室2011年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該省針對地方和基層的各種“一票否決”內容多達62項。
客觀來講,將社會治理成效與“烏紗帽”掛鉤的“一票否決”制,在推進計劃生育、社會綜合治理等方面,曾經功不可沒。但在招商引資、信訪等領域,隨意濫用“一票否決”制,導致了一些基層干部造假糊弄考核、“依上級行政不依法行政”、重“硬指標”輕“軟指標”等亂象,這些都值得警惕。
近幾年,媒體多次聚焦“一票否決”指標過多過濫現(xiàn)象,也有不少學者呼吁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這些建言確有價值,“一票否決”制度看似高壓與嚴治,實則有違科學治理的原則,其實是一種懶政與推卸責任的做法。進一步說,過度依賴上級部門設置的“一票否決”高壓線,也從側面說明依法行政的基本準則,尚未成為基層政府治理和社會管理的共識。
“一票否決”并非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公共治理還是應該以依法行政為主要手段。2009年,中編辦下發(fā)指導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對鄉(xiāng)鎮(zhèn)黨政領導的“一票否決”事項;河南、廣東、新疆等地也曾發(fā)出通知,清理整頓各種不符合規(guī)定的“一票否決”指標。這些帶有糾偏性質的做法,試圖讓基層領導干部考核重歸正道,有效提升了基層善治水平。
我們不能否認“一票否決”制度的歷史功績,在今后一些重大事項上,這一治理手段仍將發(fā)揮作用。但是,領導干部考核要回歸依法行政的常態(tài),就必須用法治理念提升領導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具體來說,就是要依法限制上級政府設置不合理考核指標的隨意性,通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公共治理模式,形成一套更符合科學治理原則的政績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