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已經結束,被其曝光的企業(yè)也隨后紛紛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晚會曝光了尼康D600單反相機存在畫質問題,拍攝的畫面上有黑色斑點,該公司雖然進行回應,但未提及新的解決辦法。晚會曝光一些過期的原料流向了面包新語等面包房。面包新語總部回應稱,稱只有杭州面包新語采購過杭州廣琪貿易公司提供的食品原料,但同時聲明,央視曝光的過期原材料并不在采購范圍之內。(綜合多家媒體報道)
相比起“3·15晚會”上對無良企業(yè)的大力披露,“后3·15效應”無疑令人稍稍有些沮喪:當事企業(yè)雖然在回應,晚會也引發(fā)了監(jiān)管部門對它們的相關查處,但一切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觀。尼康公司沒有提出新解決辦法,面包新語則干脆予以了否認。事實上,這仍不是最觸目驚心的。2012年央視“3·15晚會”曾曝光了廣東汕頭市澄海區(qū)的垃圾玩具事件,然而記者在1年后對此進行回訪,發(fā)現(xiàn)問題依舊存在,醫(yī)療垃圾做成的有毒玩具仍然在銷往全國。
這樣的現(xiàn)實斷裂為什么會出現(xiàn)?我從不試圖去否定媒體為“3·15”當天作出的努力,披露與報道永遠值得擊掌,于當下消費信心正在遭遇著巨大危機的年代,消費者真的太需要如此一次強力的生產潛規(guī)則揭露,但出現(xiàn)治理乏力的“后3·15效應”,仔細分析起來,卻并不意外:因為即便“3·15晚會”有著多部門參與的強大陣容,但其充其量起到的只是一種線索提供者的角色,或者說是有助于開展一場臨時性的質量監(jiān)督行動。此種行動天然地注定其作用有限與難以長久持續(xù),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相關當事企業(yè)才有恃無恐甚至是繼續(xù)生產。
消費者凱旋在“3·15晚會”,卻失意在了未來的“權益日”。追問反差的所由何來,自然是關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本身就是一項需要多方參與的常態(tài)工程,它遠非媒體一家所能獨承。
商家總是太強大,消費者總是太弱小。從這個角度來講,“后3·15效應”提示的其實是系統(tǒng)化的治理力量與思路,仍在于最大程度地激活消費者權益。從普通消費者立場出發(fā),眼下最鬧心與無力的,或許還在于日常有效維權力量與渠道的相對不足。實事求是分析,當前的相關消費管理制度并不少,問題是由于分段管理的弊端,使各個監(jiān)管者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此種狀態(tài)必須被糾偏。當然,比其更關鍵的,是整體提升對消費者權益的重視程度,出臺系列的頂層制度設計,讓消費者權益保護沒有被遺忘的死角。
“你可以什么都不是,卻不能不成為經濟社會中的消費者”。什么時候,我們才能祛除“后3·15效應”?無論如何,請認識到,一臺打假晚會只具有提醒意義,督促社會繼而長效地激活消費者權益,才是其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