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
常有干部抱怨,來自基層群眾的意見不好征求,而且“錯誤意見”數(shù)量甚多,徒增工作強度,令人苦惱。(6月7日《人民日報》)
時下,進村入戶聽民聲、征求意見訪民意、結(jié)對幫扶解民困,已成為許多地方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舉措,有力促進了干部作風的轉(zhuǎn)變和群眾滿意度的提升。不過,許多時候,群眾意見在征集者看來往往質(zhì)量不高,甚至是“錯誤意見”。這讓一些同志感到困惑,懷疑征求群眾意見的必要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既是社會治理的服務(wù)對象,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對于政府部門的工作成效和利弊得失,群眾感受最真切,最有發(fā)言權(quán)。征求群眾意見是堅持科學(xué)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的重要保障,合理性與必要性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不管怎么說,“錯誤意見”也是一種意見,是群眾用心思考、主動參與的結(jié)果,是群眾行使民主權(quán)利的體現(xiàn),絕不能對“錯誤意見”潑冷水,省了干部的事,涼了群眾的心。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群眾與干部站位角度不同,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和看法自然會大相徑庭。許多所謂的“錯誤意見”未必完全錯誤,只是看問題的不同角度,也有許多可取之處。這就要求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不要一味地堅持己見,片面地否定群眾意見,而要打破思維慣性,學(xué)會換位思考,善于運用群眾思維來看待問題,從“錯誤意見”中篩選有用信息,提煉社情民意,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務(wù)水平。
退一步講,即便意見的錯誤一目了然,問題也并非源自群眾,“板子”還要打在干部頭上。事實上,一些干部征求意見走形式、重過場,不真心尊重群眾看法,不耐心解釋政策由來,溝通說明不到位,群眾不理解、有困惑,自然就會給出錯誤的意見。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干部走馬觀花,群眾隔霧看花,怎么可能提出真知灼見呢?這種情況下,群眾的“錯誤意見”恰恰是對干部作風的一種意見,是對形式主義的消極抵制,應(yīng)引起高度警惕。
征求意見是衡量黨群關(guān)系的“晴雨表”,是體現(xiàn)干部作風的“風向標”。唯有洗耳恭聽意見,認真審視意見,及時回應(yīng)意見,方能期待群眾提出更多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