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08:37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極端主義、恐怖主義一旦蔓延,沒有誰能成為真正贏家
12月19日,土耳其和德國相繼發(fā)生恐怖襲擊事件,引發(fā)國際社會對暴力恐怖行為的一致譴責,也再度引發(fā)人們關于全球合力反恐必要性的深層思考。
從當前透露的信息看,兩起事件的背后動機尚未完全明確,但其發(fā)生方式,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國際反恐形勢面臨的新變化。即將過去的2016年,恐怖主義呈全球化、本土化、碎片化、網(wǎng)絡化,“伊斯蘭國”和“基地”兩大組織更是擺出競拼態(tài)勢,導致全球恐怖活動整體上升。而國際反恐依舊困于大國博弈,特別是美俄關系齟齬,遲遲難以完全形成合力。
19日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遇襲身亡的消息,不免讓人聯(lián)想起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襲,導致美國大使身亡事件。西亞北非動蕩以來,美俄在一系列地區(qū)問題上分歧巨大,但必須面對反恐這個共同的挑戰(zhàn)。遺憾的是,過去幾年來,共同的挑戰(zhàn)卻并沒有自然轉(zhuǎn)化為反恐合作。
前一階段,中東發(fā)生兩場大的戰(zhàn)役,一場是伊拉克政府軍發(fā)起的摩蘇爾攻勢,另一場是敘利亞政府軍在俄羅斯支持下發(fā)起的阿勒頗戰(zhàn)事。兩場戰(zhàn)役無疑都涉及反恐,占據(jù)摩蘇爾的“伊斯蘭國”和困守阿勒頗的“支持陣線”均是聯(lián)合國列名的恐怖組織。然而,對這兩場戰(zhàn)事,美國等西方國家態(tài)度卻迥然不同。一面對摩蘇爾之戰(zhàn)歡迎和支持,積極派兵助陣反恐,希望借機彌補昔日伊拉克戰(zhàn)爭造成的“聲譽損失”;另一面卻對阿勒頗戰(zhàn)役橫加阻攔,為“支持陣線”辯護,同時極力指責俄、敘制造人道慘案。
俄駐土大使遇襲身亡后,盡管西方各國政府也多在第一時間對襲擊行為表達了譴責,但多家美歐媒體的相關報道,卻依舊不乏再“黑一把”俄羅斯的色彩,敘述中刻意強調(diào)襲擊事件“與俄羅斯支持巴沙爾·阿薩德政權、對敘利亞平民狂轟濫炸有關”。
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共同威脅,打擊恐怖主義是每個國家都應該承擔的責任。但現(xiàn)實中,一些國家在反恐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或者在反恐過程中夾雜“私貨”,有時甚至以“反恐”為工具,希望借此收獲“額外利益”。面對反恐這一全局性問題,打小算盤的后果必然是嚴重的、慘痛的。19日兩次襲擊事件的受害方,一頭是俄羅斯,一頭是老牌西方國家。在敘利亞等中東熱點問題上,西方與俄羅斯長期處于對立狀態(tài),但恐怖主義卻并未對此“作出區(qū)分”。由此足見,極端主義、恐怖主義一旦蔓延,沒有誰能成為真正贏家。放下分歧、合力反恐,對于整個世界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曾就當今世界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寫道:“在整個短期和平期間,我一直隱隱約約地懷疑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群魔還會回來。”放眼下一階段國際反恐合作,焦點離不開敘利亞和伊拉克形勢,不讓恐怖主義重新在此建成基地是關鍵。同時,也必須加大努力防止恐怖主義意識形態(tài)傳播,提高對“獨狼式”襲擊的警惕,并且以更大力氣解決容易被恐怖組織利用的宗教沖突、地緣政治博弈。為了擋住“群魔”,各國只有合力反恐這一條路可以走。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1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