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5載,治山治水創(chuàng)造8個第一
——“我是一隻蚯蚓,雖然沒有手腳,卻可以鬆軟板結(jié)的土地”
張家泉村位於沂蒙山腹地,四面環(huán)山,土地異常貧瘠。每年冬春兩季,外出逃荒者不乏其人。
1957年初,朱彥夫被推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那天他舉起斷臂說:“我是一隻蚯蚓,雖然沒有手腳,卻可以鬆軟板結(jié)的土地。我就算豁出命來,也要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
春天到了,山花開了。這天,他拖著近10公斤重的假肢,躲開眾人的目光,隻身爬上海拔334米的南山頂,一遍遍俯瞰靜臥在山坳裡的村莊,一遍遍觀察斜掛在山坡上的土地,一張藍圖漸漸清晰起來:找水打井,填平溝壑,擴大耕地,綠化荒山,發(fā)展經(jīng)濟園林……
也許是因為過於勞累吧,摸黑下山時,一陣眩暈,他重重地摔倒在亂石溝裡。
天黑了,妻子發(fā)現(xiàn)朱彥夫沒有回家,心裡很著急。鄉(xiāng)親們打起火把,漫山遍野找人。
“支書,你在哪裡?”鄉(xiāng)親們的喊聲驚飛了樹上的鳥兒,就是驚不醒這個倒在血泊中的漢子。第二天清晨,鄉(xiāng)親們終於找到了朱彥夫,隻見他渾身血跡斑斑,臉上卻掛著笑容。在鄉(xiāng)親們的一聲聲呼喚裡,朱彥夫醒了,說話了:“咱張家泉村是個好地方,好好干上10來年就能過上好日子?!?/p>
這次“南山之行”成了張家泉村改天換地的動員令!找水、治山、造田、架電、植綠,一個個山裡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工程,在張家泉村漸次展開。
缺水是張家泉村最大的難題。
“有女不嫁張家莊,挑水跑到西山根。去時穿雙繡花鞋,回來磨破腳后跟?!币痪漤樋诹铮莱隽舜迕竦臒o奈。張家泉過去叫張家莊,因為盼水心切,鄉(xiāng)親們索性把村名改成了“張家泉”。
朱彥夫從縣裡請來專家,測量確定了打井地點。
冬閑時節(jié),天蒙蒙亮,村裡的沖鋒號響了,鄉(xiāng)親們立起井架,用鐵錘、鋼釬開始打井。那些日子,朱彥夫拖著假肢,天天泡在工地,假肢那“嘎嘎吱吱”的聲響,仿佛催人奮進的號角。冰天雪地裡,鄉(xiāng)親們推起小車,喊著號子疾步如飛。
冬去春來,叮叮當當?shù)穆曇?,在山坳裡響了4個月。柳樹發(fā)芽時節(jié),第一眼深水井終於出水,張家泉村沸騰了,人們品嘗著這清甜甘洌的井水,臉上綻放出無比燦爛的笑容。
就這樣,朱彥夫帶領(lǐng)村民,用10年時間先后打出了3眼深水井和3個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引水渠,使全村一半以上旱地變成了水澆田,徹底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問題。記者採訪時,特意參觀了一眼大口井,說是井,其實是一個水壩,容積達8000立方米。村民們說,老支書開掘的3個大口井就是俺們村的都江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山頂鬆樹戴帽,山間林果纏腰?!?5年間,朱彥夫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砌石壘堰,硬是在山坡上開出80多畝“大寨田”﹔填平趕牛溝、舍得溝、臘條溝3條大山溝,改造出一塊面積約200畝的小平原,旱澇保收﹔在石頭山上建成40畝果園,在溝溝坎坎上種植了10萬株花椒、2萬株桑苗,綠化荒山800多畝。
現(xiàn)任黨支部書記劉文合指著尚未返青的花椒林說,30多年過去了,老支書留下的果園和花椒林,經(jīng)過不斷換苗更新,至今還是村裡的“搖錢樹”。他一口氣講了老支書創(chuàng)造的8個第一:在全縣第一個有了拖拉機、第一個有了人造平原、第一個實現(xiàn)平均畝產(chǎn)300公斤、第一個種植經(jīng)濟林、第一個通了電……
為群眾謀利的人,群眾會把他裝在心裡。74歲的老會計張?zhí)f,朱彥夫當支書25年,工分不記,報酬不要,政府發(fā)給他的傷殘軍人補助金成了村裡的發(fā)展基金、慈善基金和鄉(xiāng)親們的救命錢,大部分都用在了救濟軍烈屬、孤寡老人和困難戶上。
還有一個細節(jié)不該遺忘,朱彥夫擔任村支書25年間,村裡上工的信號就是人民軍隊的沖鋒號!
扎根農(nóng)村改天換地,帶領(lǐng)群眾在沂蒙山創(chuàng)造8個第一,這是朱彥夫重度傷殘后打贏的第二個沖鋒。
相關(guān)專題 |
· 朱彥夫:農(nóng)村黨支部書記的榜樣 |